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性
VIP专免

3.0 文字搬运工 2023-08-30 8 4 37.17KB 4 页 9金币
侵权投诉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
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
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
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
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华文
明的和平基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等
重大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和平、和睦、和谐、和合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
中华民族一向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和合,“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是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中形塑了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和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文化
基因。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认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的宇宙初始状态是所谓“
极”,“太极生两仪”,于是有天地阴阳之分。阴阳是蕴藏在自然规律之中,推动
宇宙万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的根本因素。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之理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要追求通过阴阳调和、协调发展而达到“和”的理
想境界和完美秩序。当然,“和”并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毫无变化,而是在承认
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良性的竞争互动、相反相成,不断推动事物的
运动发展,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至和谐统一。北宋大儒张载说,“有象斯有对,
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和”所蕴含的
对立统一性的。•
中国人认为,人类社会的运展和秩序要遵循自然界法则。因
“和”是自然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和也者,天之达道也”。中国
人在人我关系终以“和”为价值目标理人与自然的
,追求“人道”和“天道”合,是所谓“天人合一”;人与人、
人与体与强调“以和为”,追求“和合共
生”的境界。当然,人类社会的不同民族、国之间,必
不同的价利益现“和”首先是承认差异和矛盾
在尊重差异、视矛基础上,以“求同异”则尽量弥合分建立
这就是“和而不同”的境界。中国人从来不会排斥、对抗、与自
己不同的观念和事物,也从来不会追一、静止、无无竞争的和谐统一
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同”与“异”之持动态平适度,为建设
竞争的和谐社会、和平世界中华文化“和”的
世界和平、全球发展是中华文明的政愿景
中华民族对于和平爱和追求长,有史淮南中有
的记三仞诸侯
坏城甲兵之以海外宾伏四夷纳职涂山
玉帛者万国。这个,中国人对治国理政者的政智慧和政
干戈止兵戎致平。《左中也记载了一中国
对于与和——止戈”。思是说,并不意味
占领耀武扬神是结束和平。中华民族之所以
千年来坚定不和追求和平,是因中国早就
的道平是的基,和平是发展繁荣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所说,“和平是发展的发展是解决一问题的总钥匙”。求和平、展,
是中华民族从历史发展经验中总出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华文明贡给整
类世界的政治
以来,中国一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献中中国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人类命运共同弘扬和平、发展、
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建设持平、普遍
共同繁荣、开世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
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世界年未有之大变速演、国
世界进入期背景下,中出全球发全球
倡议和全球文倡议倡议”。5月18日—19日,中国同西
举行中国亚峰上述倡议,认为对合国
维护世界和平人类文明有重天的国际
,中国更实担当着“和使”的角色,从两国恢复
到为解决乌克兰危机积旋劝和,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求同、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的成长动
交流互鉴是推动文明发展进中华文明在与外部文明的对
交流中,通过不断取外文明获得了成的发展动从历史上
和平好的文化交流文明便有一文化冲击够帮
华文明完。中华文明之所以无论在文化交流还是文冲击中都能获
长,根本在于中华文明有突出的和平性。定了我们
、地域或文化上的是以和平求同异的方式与之展开
而不对抗征服是中华文明与排他性的一神文明最鲜明的区别
流的文明姿态,使得中华文明的向生命不断强,
5000而成为一生生其命文化生命体,这就是中华文明的
可久之道。•
文明交流互鉴力量推动着中华文明从天,华文
向更煌灿的明天。3月15在中国共党与世界政党高层
上,习近平总书记世界次提出全球文倡议,“共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
性”,是对包西明中心论”在西方中心论”
“共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谓“世价值”
“共明传承和,是对自文明发展道路的自与坚;“共同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对“文陷阱”的全球文明
全人类在对于为平等、秩序明的期待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序的建立提供要的价值
和文明观支撑
己所人是中华文明世之道•
摘要: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华文明的和平基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和平、和睦、和谐、和合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一向崇尚和平、和睦、和...

展开>> 收起<<
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性.docx

共4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文字搬运工 分类:公文大全 价格:9金币 属性:4 页 大小:37.17KB 格式:docx 时间:2023-08-30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4
客服
关注